
说到继续教育,说实话,一开始我也觉得挺麻烦的——工作都忙成狗了,还要抽时间听课写作业,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?但硬着头皮学完才发现,这玩意儿真不是领导安排的表面功夫,它就像给手机系统更新一样,不升级就跟不上时代了。今天随便唠唠我这几年摸爬滚打出来的体会。
1.学不进去?其实差的就是那点"破釜沉舟"的狠劲儿
刚开始上网课那会儿,我都是边嗑瓜子边挂机,总觉得"反正没人盯着"。后来被单位要求交学习报告才慌了,通宵补作业时发现,那些讲课堂互动技巧的视频,随便用上几招,班里那几个刺头学生居然开始举手发言了。这时候才明白,不是课程没用,是自己没把知识当武器。
现在每次刷课都带着问题去学,最近班里学生总玩手机,我就专门找"课堂注意力管理"的专题看,现学现卖搞了个"手机换学分"的积分制度,效果意外地好。

2.你以为在学知识?其实是在换脑子
有次学了个"翻转课堂"的概念,说是让学生课前看视频,课上做实践。我寻思这不就是变相偷懒吗?试着在美术课上搞了一次,学生带来的创意作品把我惊到了——有个娃用外卖包装盒做了套青铜器模型,比我课件里的图片还精致。这时候才反应过来,继续教育教的不是具体知识点,而是打破"老师讲、学生听"的老套路。现在备课都习惯先问自己:这个内容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捣鼓明白?我当导演不当主演。
3.同学群里藏着金矿
当初最烦的就是学习群里没完没了的讨论,直到有次随口抱怨"学生作文总写流水账",群里教语文的张老师甩过来个"五感写作法"的教案。用这个法子带着学生去菜市场闻葱花味、摸活鱼鳞,回来写的《菜场见闻》居然有家长打电话说孩子第一次主动写日记。现在养成了个怪癖——专门在凌晨两三点爬楼翻聊天记录,那些老师们半夜吐槽的教学难题,比专家讲座还接地气。
4.证书不是重点,偷师才是王道
去年选修了个看着特虚的"教师情绪管理",本来冲着学分去的,老师教了个"情绪红绿灯"的法子:进教室前在走廊做三次深呼吸,想象自己切换工作模式。

试了半个月,发现以前动不动就吼学生的毛病改了不少,有次班长还说"老师你最近像换了个人"。这才琢磨明白,继续教育里那些看似鸡汤的课程,其实都在教我们怎么当个"有血有肉的老师",而不是上课机器。
5.学习是个"打怪升级"的过程
现在养成了个怪习惯——每个月专门找两节上砸了的课,对照着继续教育里学的课堂诊断方法做复盘。有次公开课讲《背影》翻车了,学生们都说"父爱太沉重没共鸣"。
后来在培训中学到"代际差异教学",改成让学生拍自己和父母的短视频,交上来的作业里连最皮的男生都拍了爸爸修电动车的背影。慢慢发现,教学中的每个坎儿,在继续教育的资源库里都能找到通关秘籍,关键得会对症下药。
混了这么多年继续教育,最大的感触就是——这玩意就像老师的"外挂程序"。别指望听完课就能原地升级,但要是能把碎片化的知识缝进日常教学里,真的会发现原来那些头疼的教学难题,早就有前辈们好了攻略。现在的我,虽然还是会吐槽线上学习的反人类设计,但每周不在学习平台挖点新点子,反倒觉得心里空落落的。毕竟当老师的,谁不想自己的课堂永远保鲜呢?
本文由作者:admin 于 2025-11-08 22:35:01 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rtkume.com/wen/76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