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干了十几年临床,要说继续教育这事儿吧,真就跟医院食堂的炒面似的,看起来平平无奇,吃下去才发现每口都有料。前阵子处理个19岁姑娘颈部肿痛转呼吸困难,要不是刚学的过敏反应处置流程,差点就当成普通淋巴结炎治了,这事儿让我突然意识到,医生这个行当,书本上的知识点真能在关键时刻救场子。

现在医院三天两头搞培训,刚开始还觉得耽误时间。有次被主任抓去听全科诊疗思维讲座,心里还嘀咕:我一个心内科的学啥全科?上周急诊收了个胸痛病人,心电图看着像心梗,多亏当时课上讲到肺栓塞的鉴别诊断,顺带查了D-二聚体,果然救回条命。
这玩意儿就跟手机系统更新似的,不升级就容易卡bug。
跟病人唠嗑这事儿以前最头疼,老被投诉说"医生说话像打电报"。后来培训课上学了共情沟通法,现在查房都会多问两句"这两天睡得咋样"、"家里有人来送饭没"。上周有个糖尿病老大爷死活不肯打胰岛素,蹲在病房跟他聊了半小时种菜经验,硬是把治疗方案掰扯明白了。说白了,医疗技术是子弹,沟通能力才是瞄准镜。
这两年最颠覆认知的是医疗法规课。以前觉得治病救人就行,哪知道开个化验单都有讲究。
有次给老病人开了个自费药,被医务科提醒没签知情同意书,吓得赶紧补手续。现在电脑里存着二十几个知情同意模板,连给实习生带教都要先签协议,生怕哪天阴沟里翻船。这行当现在就像戴着镣铐跳舞,规矩越多反而跳得越稳当。

最近迷上了线上课程,蹲厕所都能刷两节介入治疗新进展。上个月跟着直播做了台虚拟心脏支架手术,手感居然跟真操作差不多。
现在每周四晚上雷打不动参加MDT多学科讨论,看着肿瘤科和影像科同事吵架都能学到新思路。这行最怕的就是闭门造车,跟同行多碰几次头,比看十篇论文都管用。
要说继续教育最大的收获,倒不是技术多精湛,而是学会了"怂"。前年遇到个反复发烧的病人,仗着自己十年资历直接上抗生素,耽误了恙虫病诊断。现在哪怕看个感冒都要多问句"最近去过野外没",检查单宁可多勾两项也不贪快。医学这潭水深得很,越是老司机越得保持菜鸟心态。

最近科室新来了AI辅助诊断系统,刚开始觉得要被机器人抢饭碗。培训完才发现,这玩意儿就像汽车导航,能提醒你别闯红灯,但方向盘还得自己握。
上周看CT片,AI提示了个隐蔽的肺小结节,结合临床还真逮着个早期肺癌。现在带学生都着重"既要信机器,又不能全信机器",人机配合才是王道。
要说遗憾也有,去年疫情那阵子线上培训水分太大,有些课程纯粹凑学分。后来学聪明了,专挑带实操的workshop,上周刚在模拟人身上练了气管切开,手感比看视频强十倍。
这年头继续教育就跟淘宝购物似的,得会挑干货,光攒学分不练真本事,迟早要交学费。
干了这么多年医生,越来越觉得这行当就像升级打怪。每个病例都是随机副本,继续教育就是装备强化。前几天抢救室来了个爆发性心肌炎,ECMO上得行云流水,那瞬间突然理解为什么主任五十多了还跑去学体外循环。医疗这行没有毕业证,哪天停止学习,哪天就开始误诊。
本文由作者:admin 于 2025-11-04 06:00:01 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rtkume.com/wen/7441.html